新闻

首页 > 学术成信 > 正文

大气科学学院张小玲团队发表AR一区研究论文揭示成都平原区域臭氧污染形成和传输机制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作者:张小玲  日期:2023-03-21  审核:新闻中心  点击:

【本网讯】近期大气科学学院张小玲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专家学者,在Atmospheric Research(JCR分区: Q1, IF: 5.96)上发表题为“Role of meteorology-driven regional transport on O3pollution over the Chengdu Plain, southwest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气象驱动的区域输送对中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O3污染形成的作用与边界层内的传输机制。张小玲为通讯作者,论文第一作者为指导的2022届毕业研究生雷雨,永利在线官方网站为第一署名单位。

论文综合分析了成都平原2019年8月一次区域性持续臭氧(O3)污染过程期间的天气、气象条件和O3时空演变特征。利用高分辨率多尺度空气质量(WRF-CMAQ)模拟系统以及综合过程速率方法(IPR)和综合源分配模型(ISAM),研究了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对O3变化的影响以及城市间输送和不同源的相对贡献,揭示了O3污染期间的区域传输机制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影响下,O3生成以及残留层(RL)中O3输送与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密切相关。白天紫外辐射强度大,前体物(VOCs和NOx)的高排放地区易形成O3,且地面辐合上升气流将O3输送至高空,由于氮氧化物滴定和夜间干沉降消耗大量近地层O3,导致在0.5km~2km高空中形成了富含O3的“储层”。对流层低层的盛行风控制着夜间残留层中富O3气团从上游城市向下游城市的输送,日出后稳定边界层被破坏,垂直混合作用导致残留层中的富O3气团夹带到地面,下沉混合作用增强近地面O3浓度。在O3的控制过程和来源方面,过程分析表明垂直扩散和输送与和气相化学过程是O3的主要来源,干沉降和水平平流过程是白天上风地区近地面O3的主要汇,这主要与动力学引起的大气稳定性有关。此外,由于NO的滴定效应对O3的消耗,气相化学在交通高峰期和夜间对O3的贡献为负。交通和工业排放对成都平原O3浓度的贡献最大,同时植被排放的VOCs对O3浓度亦有重要贡献。

图1.成都平原代表城市(a)德阳、(b)成都、(c)眉山和(d)乐山O3垂直廓线和风场的时空变化(矢量为u、w*10合成)

图2.成都平原8个城市各物理/化学过程引起的地面O3小时浓度的变化

(注:NETO3是由于所有过程造成的每小时O3的净变化)

文章信息:

Yu Lei, Kai Wu,Xiaoling Zhang*,Ping Kang,Yunsong Du,Fumo Yang,Jin Fan,Jingwen Hou.Role of meteorology-driven regional transport on O3pollution over the Chengdu Plain, southwestern China.Atmospheric Research, 2023, 285, 106619,https://doi.org/10.1016/j.atmosres.2023.106619

上一条:大气科学学院冯鑫媛博士发表一区TOP期刊论文报道四川盆地持续性重污染期间多层逆温的生消演变机制

下一条:大气科学学院2020级研究生马子起发表JCR一区论文研究北极温度重建

关闭

航空港校区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话:028-85966502

龙泉校区 |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邮编:610103 |电话:028-84833333

版权所有 ©2021-2023  永利在线(VIP在线入口)官方网站-App Store川公网安备 蜀ICP备CA230000000401795880001